新冠疫情改變了社會大眾在日常生活至網絡世界的行為,受封城及社交距離等措施影響,不少人增加了使用平台的時間,在披露內容的準則亦產生了變化,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張美君教授與博伊西州立大學學者Teagen Nabity-Grover,及美國天普 大學學者Jason Bennett Thatcher合作進行了一項研究,探討疫情如何影響社交媒體用戶的行為,並對政策制定者及企業如何利用有關研究發現作出建議。

主要研究結果:

1. 社會考量影響網絡披露內容

研究指社會考量, 例如人文價值、恐懼和社會資本,更顯著地影響用戶如何分享資訊。而與私隱有關的價值,包括自我表達、自我提 升、平台和社群信任,以及安全隱患等,不再成為用戶在網絡披露行為的因素。

2. 私人話題成為受大眾接納的公開內容

疫情令大眾更著重在社交媒體上披露的內容,當中包括個人健康資訊、發佈內容的影響力, 及別人對保障健康措施的看法,因此疫情前較受歡迎的內容主題已不再普遍。相反,大眾會 喜歡分享以往較少披露較私人的話題以獲取認同感。

針對政策及商業影響,報告亦作出兩大建議:

1. 程式開發者應審視個人資料的安全隱患

報告指在疫情期間,不少城市都開始追蹤確診者曾出現的地方,大眾因而更小心地在網絡上分享相關內容及次數。為了維持用戶對平台的信任,令用戶有信任地繼續發佈內容,程式開發者需要優先考慮保護用戶的私隱,並應公開將與有關當局分享的內容。

2.企業宜長遠考慮數據波動

企業需評估社交媒體的可靠程度應對用戶行為的轉變研究指出,市場營銷及管理人員在後疫情時代,需留意用戶在發佈內容時是否回復「常態」。 營銷策略大多基於社交媒體的數據分析而制定,相關的行為轉變及影響因而變得相當重要。 研究亦建議企業在制定演算法及過程自動化時,亦應長遠地考慮相關數據的波動。

Source: https://inews.hket.com/article/3532770/